IMAGE翻拍自紐約時報
**此篇文章提供口述音檔,請登入解鎖收聽**
由於新冠疫情肆虐,2020年1至9月期間,日本共有34家拉麵店企業倒閉,在倒閉潮中仍有2家拉麵店「GIFT」及「丸千代山岡家」逆勢成長,前者因率先啟動了外賣業務,而後者則是大家都在縮短營業時間的潮流下,卻反其道堅持24小時營業。不論是率先啟動或是堅持不動都是一種調整,但何時率先啟動?何時繼續堅持?反成了關鍵生存的決定。
鎖國經濟垮臺,臺灣教人跌破眼鏡
好不容易送走被時代雜誌封面打個大叉叉的2020年,2021年1月疫情再度升溫,英國與南非都出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株,而臺灣宣布一月起禁止非本國籍入境,也就等同「鎖國」一個月,《紐約時報》隨即刊登報導並認為「臺灣鎖國不利於持久戰」,但回看去年3月臺灣因確診案例破百,中華民國史上首次宣布封島,那時就很多人唱衰臺灣說會搞垮經濟!但快一年了,臺灣仍是少數能讓人民正常生活工作的國家。
以臺灣航空業為例,不論華航還是長榮,當載客數急速驟降的同時,營運策略也開始轉向搶攻貨運市場,不但立刻移除部分客機座椅,增加客機腹艙運能,待疫情稍緩,從假出國吃飛機餐,再到搶攻國旅,無不是為了轉變求存。
而長榮海運,更在去年11月大賺49億,是前年的223倍,如今海運貨櫃一櫃難求,可見疫情除帶來危機也帶來商機,與其靜候轉機,不如積極調整,迎接下一個契機。

Photo by Anthony from Pexels
東奧命運多舛,察覺調整勤字殺通關
反觀日本原本看好能振興經濟的東京奧運,由於疫情來襲,不得不宣布延期,於是開始發生連鎖反應,很多比賽場館和選手村若依照計劃,本將在奧運結束後改為其他用途或公寓,因此有些建商早就提前販售了預售屋,除了硬體設施發展受阻外,若從選手到贊助商及奧運相關工作人員,加上原本期望能帶來大量旅客的觀光業者,一大串的名單嗷嗷待哺,如今日本首相又將宣布東京及周邊地區進入緊急狀態,也難怪過半的日本民眾看衰今年奧運依舊辦不成,從原本看好的期盼卻變成無法認賠殺出的割捨,也是尾大不掉難以調整的主因。
已可預見的,全世界數位化及除碳化正好進入此消彼長的新階段,人們無法任意移動造成消費習慣與消費產品的改變,大家都知道要調整,但要如何調整?顯然如今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,如今變種病毒伴隨疫苗一起問世,就是再次提醒我們禍福相倚,唯一可掌握的就是不斷察覺調整,人要活下去,企業也要生存,國家更要永續,關鍵仍是審時度勢,該靜時靜,該動時動,一勤天下無難事。
#職場甘苦 #鎖國 #東京奧運 #長榮海運
#看文章學英文|contract 契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