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 by GiselaFotografie from Pixabay
**此篇文章提供口述音檔,請登入解鎖收聽**
「難道你沒有責任感嗎?」
「自我感覺良好。沒禮貌又白目!」
「一群缺乏抗壓性的草莓族。」
「沒有解決事情的能力。」
「企圖心不足,這樣要怎麼成大器。」
「對企業沒有忠誠度。」
你有沒有說過、或是聽過這些話?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,對於新世代的社會人士應該不陌生,不過為什麼會被貼上如此激烈的負面評價標籤呢?年輕人真的有這麼不長進嗎?

缺乏聆聽與理解,世代對立壁壘分明
企業講師李河泉在其著作《別逼貓啃狗骨頭——解破貓世代30個職場行為密碼,反骨員工也能變將才》裡分析跨世代的鴻溝,並一一解析兩者之間的差別,例如,對於「企圖心不足」的負面評價,年輕人以「我不喜歡不知道為何而戰」作為反擊;當被詬病對工作的「忠誠度不足」、「缺乏抗壓性」,則予以「我擇我所愛」、「不是不能抗壓,而是有沒有必要」的方式回應。
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臺灣,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。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(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)心理學教授珍.特文吉(Jean Twenge)也應證了這段說法,她表示1980年代後的年輕人是「我世代」(Generation Me),簡單來說是「做自己」,其特徵便是追求自我價值而非他人贊同。
李河泉在成為企業講師前,曾在金融業管理超過1,200位職員,切身感受到臺灣世代的差異——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老一輩是任務型的工作者,配合公司的需求能夠隨時加班,也不會輕易地換工作;相較於1980到1990年代的新世代,不會把工作視為唯一,如果沒有在公司得到自己想要的也不會留戀,並且重視在上班時間內完成工作,享受下班的私人空間和生活。

成長背景迥然有異,犬貓性格隔閡加深
李河泉引用日本作家山本直人在著作《貓型員工的時代》(ネコ型社員の時代―自己実現幻想を超えて)把1980年代的工作者稱為「貓型員工」,而「犬型員工」則用來形容1960與1970年代出生的人。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說,可以稱老一輩(40歲以上)的人為「汪星人」,而年輕一代(40歲以下)稱之為「喵星人」,將貓和狗的特性來形容兩個世代在職場上價值觀的不同。
這兩類動物的差異也相當明顯,普遍來說,狗類被認為是忠誠的象徵,犧牲、聽話、以主人的意見為主;相較之下,貓類的性格則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、有主見、傲嬌,不愛社交。
李河泉指出,原先他也認為「上一代嫌棄下一代」是正常的事情,不過他慢慢發現這個問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,在過去在強權體制下,年輕人永遠是弱者,最終只得乖乖配合,不過隨著科技與網路的崛起,新世代運用科技慢慢形成一種和大人抗衡的力量,使得雙方衝突延長,也日益加重。
我們都知道爭吵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助益,唯有相互瞭解雙方的價值觀,並達到一個平衡,才能順利的完成任務,那麼究竟有什麼好辦法能夠讓貓和狗好好相處呢?
◎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《職場上的貓狗大戰(下)》
#犬世代 #貓世代 #世代衝突
#看文章學英文|generation gap 世代代溝
讀時事還能學英文,就到FUNDAY去!
抽五萬現金&iPhone12